西方思想史-620

OB电竞·(中国)app下载/ios/安卓/手机版(OB SPORTS)

  李维,T. Titus Livius (公元前59~公元17) 古代罗马历史学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今帕多瓦)。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后移居罗马,与奥古斯都过从甚密。公元17年在帕塔维翁逝世。

  李维著述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一书。他用40年左右时间写成的这部罗马史巨著,共142卷,记述自传说中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至公元前 9年的史事:1~10卷记述公元前293年以前的事件,21~45卷记述公元前218~前167年的事件。其中 11~20卷和46~142卷已佚。另有后人所作全书各卷的简短摘要传世。

  李维撰史的目的在于歌颂罗马的伟大和祖先的业绩,寓道德说教于叙史之中。作品文笔生动流畅,结构安排巧妙,对细节的描写富于戏剧性。但由于缺乏古代罗马典章制度和军事方面的知识,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往往袭用前人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年代记作家的著作,不能不影响史实的可靠性。但其著作保存了丰富和宝贵的历史资料,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与维吉尔 奥维德并称为古罗马三大诗人。 作为翻译家,受西塞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影响,用相当的篇幅谈了创作中语言的使用和翻译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直译; 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词加以丰富。 他在《诗艺》中说过: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

  拿撒勒又译纳匝勒,现今以色列的北部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地区。自中世纪大部分被阿拉伯基督徒占领。传说耶稣在该城附近的萨福利亚村度过青少年时期,是基督教圣城之一,有圣母领报洞与约瑟的作坊等圣地。拿撒勒现有人口4.5万,交通发达,是加利利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多为,亦有不少阿拉伯基督徒,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

  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按照《圣经》记载,童贞女马利亚受圣灵感孕,在伯利恒生下耶稣。他三十岁开始传教,宣扬福音。后被犹太祭司该亚法控告,经犹太行省的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审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然后升天。基督徒相信耶稣还要再来,使信徒得到永生。

  “耶稣”的中文译音是由希腊语 Ίησους(可转拼为Iēsous)发音转译,“基督”的希腊语为Χριστός(可转拼为Christos),是希伯来文“弥赛亚”(māshīah)的希腊文翻译,意为“受膏者”。耶稣基督有许多别的头衔和称呼:以马内利、神的儿子、人子、道、中保、大祭司、君王、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羔羊、明亮的晨星、大卫的主、拉比或拉波尼(老师的意思)、拿撒勒人耶稣等等。

  奥维德(前43年3月20日~17年),古罗马诗人。生于罗马附近的苏尔莫,卒于黑海边的托弥。年轻时在罗马学习修辞,对诗歌充满兴趣。曾三次婚配,第三个妻子出身名门,使他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结交皇家诗人。

  公元1年发表《爱的艺术》,描写爱的技巧,传授引诱及私通之术,与奥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发生冲突。公元8年被流放到托弥,10年后诗人忧郁而死。他是古罗马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3月20日 – 17年未能确认),古罗马诗人,与贺拉斯、卡图卢斯和维吉尔齐名。代表作《变形记》,《爱的艺术》和《爱情三论》。

  诗人一生创作丰富。早期诗歌多是反映生活、爱情的哀歌体情诗。如第一部诗集《恋歌》中有包括21封虚拟情书的《列女志》以及《论容饰》、《爱的艺术》、《爱的医疗》等。

  公元7年完成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平。该书用六音步诗行写成 ,全诗共15卷 ,包括约250个神话故事。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从创世写到凯撒之死,奥古斯都继位。故事人物有神话中的神,男女英雄和历史人物。第一部分(第一卷)讲述宇宙的创立及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时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话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为历史故事。作品集希腊罗马神话之大成,每一个故事都生动有趣,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终围绕变形的主题,以阐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中形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视同仁,对他们采取了不恭不敬的态度,旨在借神的变形表达事物不断变化的道理,表达世界从混乱走向文明、罗马从建城到帝国强盛、人类在不断进步的深刻内涵,从而表明凯撒的统治不能永久,奥古斯都的登位才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斯特拉波(Strabo),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约公元前64或前63年生于小亚细亚的阿马西亚,约公元23年去世。受过良好教育。后移居罗马,游历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曾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任职。著有《历史学》(43卷)和《地理学》。

  《地理学》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来。该书第1、2卷为绪论,讨论了以天文学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以及研究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地理学,评论了埃拉托色尼、喜帕恰斯、波西东尼斯等前人的著作,提出了地理学家首先应确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一些原则,描述了海、大陆和气候带等。第3~17卷分论当时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其中8卷写欧洲,6卷写亚洲,另一卷可能写利比亚(今非洲,即第7卷)。《地理学》是西方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对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它是引用前人著作汇编而成,有些地区的描述详简适宜,杂有一些神话和许多已不存在的地名等。

  亚力山大的斐洛(约公元前20年-公元后40年)是希腊化时期重要的犹太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联系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纽结。生活在当时各种文化宗教思潮汇集的大都市–亚力山大城,斐洛自身受过很好的希伯莱文化和希腊文化的教育。

  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犹太人宗教哲学的主要代表。其著作有:《论世界的创造》、《论赏罚》、《论牺牲献祭》、《论梦》等。斐洛企图融贯犹太神学和柏拉图以及斯多阿学派的哲学。他认为宗教的启示是最高的权威,希腊哲学中的精华都源出于它。他以寓言来解释圣经,认为宗教信条有字面的(表面的)意义和象征的(精神的)意义,宗教的启示以象征来表示,而哲学则用概念来表示,希腊哲学只是旧约中的完全真理的蒙昧的启示。他认为,神是超出世界之上的,神对世界的作用须通过中介,而逻各斯LOGOS 即柏拉图的理念或犹太教的天使,就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神对逻各斯和逻各斯对世界的关系都是一种递减的流溢,如同火光从火堆中放射时越来越暗一样;人的灵魂是由上帝流溢的,因此它必定与上帝相象。斐洛关于原罪、弃世、禁欲、灵魂得救、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的基本道德原则。

  保罗书信是《新约圣经》中《使徒书信》的主要部分。传说是使徒保罗写给各地教会或个人的信。据《新约圣经》记载,保罗起初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对基督徒进行过迫害,后在向大祭司领取公文前往大马士革搜捕基督徒的路上,忽被强光照射,耶稣在光中向他说话,嘱他停止迫害基督徒,由此使他转而信奉耶稣基督。后来曾率西拉、路加和提摩太等人进行过三次远途传教,把基督教传到了小亚细亚、希腊、罗马等地。传说《新约圣经》中的《罗马书》、《哥林多书》、《加拉太书》等10余封书信为保罗所写。这些书信都是长篇的论述,广泛地阐述了信仰、神学、伦理等问题,成为后世基督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早期基督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马可福音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16章。记载了耶稣的一生,说明耶稣是顺命至死的仆人。

  马可福音并非只是收录了耶稣的言行,而没有特定的目标或关连。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大纲,释经书可以指出不同的部分如何互相配合。在第一部分,耶稣在广泛层面作工,当中行了很多神迹。在第二部分,耶稣收窄事奉的对象,局限于跟从自己的人,并专心教导他们。最后的部分(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则讲及耶稣在耶路撒冷最后一星期所发生的事,包括受审、受死和复活。

  马太福音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28章。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约翰福音》(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亦译《若挚福音》。《新约圣经》中的一卷。今传本原文为希腊文。传说系使徒约翰所撰。共21章。近世考证家根据该书的中心思想和文体判断,认为成书约在2世纪后半叶。该书所述以犹大为主。神学思想上提出道(亦译圣言,希腊文Logos,音译逻各斯)及道成肉身的命题,是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福音书。序言开端作为本书纲要,论述耶稣是上帝之子,是道(圣言)。是世人之生命和光明,万物借他而受造。又谓道(圣言)降生为人,居于人间,使信他的人,得成为上帝的儿子。然后叙述耶稣的主要言行;一些于其他福音书有所记载的内容,此书或略而不提,或少提;着重记载一些神学性的谈话,如耶稣与尼哥底母论重生、与撒玛利亚妇女论永远解渴之水等;在增饼奇迹后预许生命之粮,在说到治愈天生盲人和复活拉撒路等故事时也作了许多神学沦述,有神学福音之称。最后,作者说明编书目的,乃在劝人信仰耶稣为弥赛亚和上帝之子,耶稣可使所有信他的人得救而获永生。

  《雄辩术原理》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其中第1、2、3、12等卷,系统论述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中反映了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色。第l卷包括前言和正文(共12章),主要分析雄辩家教育的目的、形式、过程、内容和方法。第2卷21章,系统探讨了雄辩术的性质和目的,着重论述雄辩术教学的基本方法。第3卷讨论雄辩术的起源、组成部分和规则。第12卷包括前言和正文11章,主要阐述理想的雄辩家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以及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各部分。

  诺斯替教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它集希腊的哲学、波斯的祆教、埃及的神秘宗教、巴比伦的占星术等于一体。基督教产生之先,就有众多流派,据学者称有30个之多。基督教产生之后,又与基督教结合,形成了基督教诺斯替派。到公元145-160年间,这种混合的思潮,给初期教会带来的危害达到顶峰。教会史学家沃尔克说:“它似乎有压倒历史上的基督教信仰的趋势。自保罗为基督教脱离犹太律法而斗争以来,这是基督教会遇到的一次最严重的危机。”1当它威胁到教会时,教会的一些领袖出来对之加以驳斥。在驳斥它的同时,使徒及教父为正统和异端划清了界限,确定了正统的信仰,使后世的信仰有章可循。本文谨对诺斯替派的主要思想和它对早期教会的危害以及早期教会对它的回应作一概述,以求看出早期教会的领袖为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及上帝对教会自始至终的带领。

  塔西佗(公元55年~120年),原名(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普鲁塔克(希腊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约公元46年-120年)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以《比较列传》(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又称《希腊罗马名人传》或《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一书闻名后世。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 约55~约135年),古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古罗马东部弗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罗马为奴,后师从斯多葛哲学家鲁佛斯,并获自由;他在罗马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学园,从事斯多葛哲学的教学,后因罗马皇帝图密善害怕哲学家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对王位构成威胁,便将爱比克泰德等驱出罗马;他移居希腊尼科波里斯后以教书终其一生。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是真正集希腊哲学思想之大成者。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与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